樟樹子
【藥材名稱】樟樹子【拼音名稱】zhangshuzi
【別名】樟梨(《綱目拾遺》),香樟子、大木姜子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樟木子(《中藥志》),樟扣(《廣西中藥志》),樟子、樟太蔻(《廣東中藥》Ⅱ)。
【科屬】為樟科植物樟的果實(shí)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貴州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《貴陽(yáng)民間藥草》:"辛,溫,無(wú)毒。"
【功能主治】散寒祛濕,行氣止痛。治吐瀉,胃寒腹痛,腳氣,腫毒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1 種中成藥使用樟樹子: 珍黃胃片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外用:煎水洗。
【附方】
1.治頭暈頭痛,嘔吐泄瀉,腹痛:樟木子、千斤拔、牛大力、走馬箭,水煎服。煎水外洗治寒濕腳氣。(《廣東中藥》Ⅱ)
2.治胃腸炎,胃寒腹痛,食滯,腹脹:樟樹干果三至五錢。水煎服。(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)
【采收儲(chǔ)存】
秋、冬采集成熟的果實(shí)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樟(《本草拾遺》),又名:樟公(《花木考》),香樟(《分類草藥性》),香蕊、樟腦樹、芳樟、烏樟。
常綠喬木,高20~30米。樹皮灰褐色或黃褐色,縱裂;小枝淡褐色,光滑;枝和葉均有樟腦味。葉互生,革質(zhì),卵狀橢圓形以至卵形,長(zhǎng)6~12厘米,寬3~6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鈍或闊楔形,全緣或呈波狀,上面深綠色有光澤,下面灰綠色或粉白色,無(wú)毛,幼葉淡紅色,脈在基部以上3出,脈腋內(nèi)有隆起的腺體;葉柄長(zhǎng)2~3厘米。圓錐花序腋生;花小,綠白色或淡黃色,長(zhǎng)約2毫米;花被6裂,橢圓形,長(zhǎng)約2毫米,內(nèi)面密生細(xì)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藥4室;子房卵形,光滑無(wú)毛,花柱短,柱頭頭狀。核果球形,寬約1厘米,熟時(shí)紫黑色,基部為宿存、擴(kuò)大的花被管所包圍。花期4~6月。果期8~11月。
本植物的根(香樟根)、樹皮(樟樹皮)、樹葉(樟樹葉),果實(shí)(樟樹子)以及木材、枝、葉中提取的結(jié)晶(樟腦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生境分布】
栽培或野生于河旁,或生于較為濕潤(rùn)的平地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貴州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【性狀】
干燥果實(shí),圓球形,棕黑色至紫黑色,表面皺縮不平,或有光澤,直徑約5~8毫米,有的基部尚包有宿存的花被。果皮肉質(zhì)而薄,內(nèi)含種子1枚,黑色。氣香、味辛辣。以個(gè)大、飽滿、干燥、無(wú)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【摘錄】
《中藥大辭典》
樟樹子圖片
樟樹子
樟樹子1
樟樹子2
樟樹子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