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馬追
【藥材名稱】野馬追【拼音名稱】yemazhui
【別名】白鼓釘、化食草、毛澤蘭
【科屬】為菊科植物尖佩蘭的全草。
【產地】除新疆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】味苦;性平
【功能主治】清肺止咳;化痰平喘;降血壓。主支氣管炎;咳嗽痰多;高血壓病
【中成藥】共有 7 種中成藥使用野馬追: 野馬追糖漿 復方野馬追糖漿 安喘片 肺氣腫片 復方野馬追顆粒 野馬追片 野馬追顆粒
【用法用量】
內服:煎湯,30-60g。
【采收儲藏】
秋季采收,揀將,曬干。
【化學成份】
地上部分含揮發油0.024%,莖、葉為0.025%,花為0.078%。此外,還含黃酮類,生物堿,香豆粗等從黃酮中分得金絲桃甙(hyperin)[1]。又含倍半萜內酯;尖佩蘭內酯(eu-palinin)A、B、C、D[2]。
【藥理作用】
1.總黃酮與總生物堿分別以6g/kg灌胃及0.6g/kg皮下注射,對氨水蒸氣引咳的小鼠均有鎮咳作用;生物堿對豚鼠離體回腸有明顯松弛作用;乙醇與乙醚提取部分對離體回腸有顯著的抗組胺作用;臨床治療慢性氣管炎應用中發現黃酮類化合物能增高白細胞數;生物堿具降壓功效,并有抑制腺體而致口干等現象。
2.100%煎液1:4、1:8、1:32、1:64,可分別抑制流感桿菌、甲型鏈球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卡他球菌。
3.黃酮物質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553.5±39.3g(原藥)/kg;全草水煎醇處理溶液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284.3±22.8g(原藥)/kg。
【臨床應用】
治療慢性氣管炎。用野馬追全草及其提取物--黃酮類、生物堿分組進行臨床觀察:黃酮類物質組79例,生物堿組97例,黃酮生物堿混合組94例,全草組154例。各組藥物劑量均相當于生藥每天2兩,加工制成各類片劑,每日3次,每次3片, 10天為一療程,均連續二療程。結果各組的總有效率為78.7-85.5%,近控及顯效率為31.7-46.6%;其中以混合組療效最佳。各級均以鎮咳效果最好,祛痰次之,止喘較差。實踐中觀察到,病程短的療效鞍高,隨著病程的延長,療效亦有逐步降低的趨勢。對并發肺氣腫者,其療效似較無并發癥的為低,但尚無統計學上的差別。兩個療程的有效率及近控顯效率較一個療程者明顯提高。副作用有輕微的口干、上腹部不適、頭昏等,以全草組較為明顯,但可自行消失,不影響繼續服藥。部分患者用藥前后作肝功能及尿液常規撿查,結果均無明顯變化。治療中發現,野馬追具有降低血壓作用,對于合并有高血壓病的患者,可同時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;而對于血壓正常者儀表現為正常范圍內的波動,無1例出現低血壓的癥狀。
【原形態】
尖佩蘭 多年生草本,高30-150cm。地下具短根莖、四周叢生須狀根,支根纖細,淡黃白色。莖直立,上部分枝,淡褐色或帶紫色,散生紫色斑點,被粗毛,幼時尤密。葉對生;無柄或幾無柄;葉片條狀披針形,長5-12cm,寬1-2cm,不裂或基部3裂,邊緣有疏鋸齒,兩面粗糙,無毛,或下面或僅沿脈有細柔毛,但下面有黃色腺點,基出3脈,脈在下面隆起,頭狀花序狀;總苞鐘狀;總苞片淡綠色或帶紫紅色,先端急尖;頭狀花序含5個筒狀兩性花。瘦果長2-3mm,有腺點,無毛;冠毛污白色,比花冠筒短。花果期5-12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于濕潤山坡、草地或溪旁。除新疆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。
【性狀】
性狀鑒別 本品莖呈圓柱形,長30-90cm,直徑可達0.5cm。表面黃綠色或紫褐色,具縱棱,密被灰白色茸毛,嫩枝尤甚;質硬,易折斷,斷面纖維性,髓部白色,有的老枝中空。葉對生,無柄,葉片皺縮,完整葉片展平后3全裂,似輪生,裂片條狀披針形,中間裂片較長,邊緣具疏鋸齒,上表面綠褐色,下表面黃綠色,兩面被毛,具黃色腺點。頭閉幕詞化序頂生,常再排成緊密的傘房花序或大型的復傘房花序。氣微,味微苦、澀。
以葉多、色綠、帶初開的花者為佳。
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:上表皮細胞多角形,竽周壁平直,腺毛多;多細胞非腺毛有兩種,一種毛茸細長,先端細胞常被折斷,多由3-5個細胞組成,長100-152(-280)μm,基部直徑12-20μm,中間有的細胞為棕色內含物,另一種非腺毛由6-9-(16)個細胞組成,長180-825μm,基部直徑30-56μm。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,腺毛和非腺毛與上表面相似,但非腺毛較多,具長度可達1125μm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野馬追圖片
野馬追
野馬追1
野馬追2
野馬追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