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杖
【藥材名稱】虎杖【拼音名稱】Hu Zhang
【別名】虎杖根、陰陽蓮、花斑筑、大葉蛇總管、活血龍、大活血、花斑竹、酸筒桿、酸桶筍、酸湯梗、川筋龍、斑莊、斑杖根、大葉蛇總管、黃地榆、陰陽蓮。
【科屬】蓼科草本植物虎杖的根莖和根。
【產地】分布于山東、河南、陜西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云南、四川、貴州、廣東、安徽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、歸經】苦,寒。歸肝、膽、肺經。
【功效】祛除風濕,利濕退黃,活血通經,祛痰止咳,清熱解毒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144 種中成藥使用虎杖: 復方氨敏虎杖膠囊 復方虎杖氨敏片 云香精 茵蓮清肝合劑 虎駒乙肝膠囊 和絡舒肝膠囊 前列回春膠囊 虎梅含片 婦炎舒膠囊 黃蒲潔膚洗劑等。
【應用】
1、用于風濕痹痛。虎杖功能祛除風濕,且能活血通絡止痛,用于風濕痹痛可單位浸酒服或配伍雞血藤、西河柳等藥。
2、用于黃疸,膽結石及淋濁帶下等癥。虎杖有利濕退黃作用,用治黃疸、膽結石等癥,可配合茵陳、連錢草等同用。本品亦能清利下焦濕熱,治淋濁帶下,可與萆薢、薏苡仁同用。
3、用于經閉、跌仆傷痛等癥。虎杖有活血通經止痛的功效,適用于瘀阻經閉癥候,可配合茜草根、益母草等同用。跌打損傷、瘀阻疼痛可與當歸、紅花同用。
4、用于肺熱咳嗽、痰多喘咳。虎杖苦降泄熱,又能化痰止咳,用于肺熱咳嗽、痰多喘咳可單味服用,也可配合黃芩、琵琶葉等藥。
5、用于瘡瘍腫痛、毒蛇咬傷,燙傷等癥。本品又能清熱解毒,對瘡瘍腫毒、毒蛇咬傷可內服,或鮮品搗爛外敷。
此外,本品還有緩瀉通便的作用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9~30克。或浸酒。外用研末或煎水洗。
【注意事項】本品苦寒泄降,故孕婦慎服,脾虛便溏者忌服
【采收加工】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趁鮮切短段或厚片,曬干。置干燥處,防霉,防蛀。
【炮制工藝】除去雜質,洗凈,潤透,切厚片,干燥。
【現代研究】
1、化學成分:虎杖根和根莖含游離葸醌及蒽醌甙。主要為大黃素、大黃素甲醚和大黃酚,以及蒽甙A、蒽甙B。根中還含3,4’,5-三羥基芪-3-β-D-葡萄糖甙。另含鞣質和幾種多糖。虎杖莖含鞣質3.3%、異槲皮甙、大黃素等。細枝含鞣質13.4%。
2、藥理作用:不同濃度的虎杖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卡他球菌、甲型或乙型鏈球菌、大腸桿菌、綠膿桿菌以及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-1株病毒、孤兒病毒、單純皰疹病毒、腺病毒3型,脊髓灰白質炎Ⅱ型,腸道病毒柯薩奇A、B組,愛可組,乙型腦炎京衛研1號,單純皰疹一株等病毒株均有抑制作用,高濃度(根)對鉤端螺旋體也有殺滅作用。此外,兔靜脈注射從虎杖中提得的草酸,可引起低血糖休克。
【臨床應用】
1、排石湯治療肝管膽結石癥有效。組方:虎杖、木香、枳殼、黃芩。(選自《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》)
2、虎杖根,加水煎服,待溫坐浴,治療真菌性陰道炎療效較好。(《四川中醫》,1986,1:26)
3、虎杖粉內服,治療胃出血有效。(《浙江中醫雜志》1980,5:210)
4、虎杖根干燥成片,內服,治療高脂血癥有明顯療效。(《中華醫學雜志》,1975,5:339)
【茶療食譜】
1、虎杖粟米粥
[材料]鮮虎杖30克(若干品即取15克),粟米100克。
[做法]將新鮮虎杖洗凈,切成1cm長的小段,盛入碗中,或取虎杖干品洗凈,切碎后入鍋,加水煎煮10min,過濾,去渣,取汁備用。將粟米淘洗干凈,放入砂鍋,加適量水,大火煮沸后,改用小火火煨煮至粟米酥爛,粥粘稠時,調入新鮮虎杖小段(或虎杖干品所煎汁),拌和均勻,再用小火煨煮至沸即成。
[養生提示]早晚兩次分時食。補虛養血,活血化瘀,降血脂。適用于氣血虧虛、血虛淤滯證患者及高脂血癥病人服用。
2、虎杖茵陳茶
[材料]虎杖、茵陳、板藍根、蒲公英各30克,陳皮10克。
[做法]上方藥量加大20倍,共研為末。每次用60~90克,置于保溫瓶中,沖入沸水適量,蓋悶15~20分鐘,代茶頻飲。隨沖隨飲。每日1劑。
[功效]清熱解毒,利膽退黃。
[用途]急性病毒性肝炎,癥見納差乏力,惡心厭油,黃疸或無黃疸,肝區叩痛,肝大或腹脹,脾腫大;肝功能檢查陽性。但脾胃虛寒、消化不良患者,不宜長期服用。
[來源]來源于《急難重癥新方解》。
虎杖圖片
虎杖
虎杖
虎杖
虎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