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竹葉
【藥材名稱】淡竹葉【拼音名稱】Dan Zhu Ye
【別名】竹葉、碎骨子、山雞米、金雞米、迷身草、竹葉卷心。
【科屬】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葉的干燥莖、葉。
【產(chǎn)地】主產(chǎn)于長(zhǎng)江流域及華南各地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、歸經(jīng)】甘、淡,寒。歸心、胃、小腸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清熱瀉火,除煩,利尿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98 種中成藥使用淡竹葉: 銀翹傷風(fēng)膠囊 小兒雙金清熱口服液 小兒退熱口服液 七星茶 清熱利咽茶 口炎顆粒 加味銀翹片 金青感冒顆粒 金青解毒丸 精制銀翹解毒片等。
【應(yīng)用】
1、熱病煩渴。本品甘寒,主歸心經(jīng)能清心火以除煩,入胃經(jīng)而泄胃火以止渴。用治熱病津傷,心煩口渴,常配伍石膏、蘆根等同用;或配黃芩、知母、麥門(mén)冬等同用。
2、口瘡尿赤,熱淋澀痛。本品性寒能清泄心胃實(shí)火,甘淡能滲濕利水。用治心、胃火盛,口舌生瘡及熱移小腸熱淋澀痛,可配滑石、白茅根、燈芯草同用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6~9g。
【注意事項(xiàng)】
1、無(wú)實(shí)火、濕熱者慎服,體虛有寒者禁服。
2、孕婦忌服。
3、腎虧尿頻者忌服。
4、不宜久煎,入食以鮮品為佳,煮粥時(shí)宜稀薄,不宜稠厚。
【采收加工】
栽后3-4年開(kāi)始采收。在6-7月將開(kāi)花時(shí),除留種以外,其余一律離地2-5cm處割起地上部分,曬干,理順扎成小把即成。但在曬時(shí),不能間斷,以免脫節(jié);夜間不能露天堆放,以免黃葉。可連續(xù)收獲幾年。
【炮制工藝】揀去雜質(zhì)及根,切段,曬干。
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、化學(xué)成分:莖、葉含三萜類和甾類物質(zhì),如蘆竹素、白毛素、無(wú)羈萜、β-谷甾醇、豆甾醇、菜油甾醇、蒲公英甾醇等。亦含有酚性成分、氨基酸、有機(jī)酸、糖類。
2、藥理作用:實(shí)驗(yàn)證明淡竹葉水浸膏、水浸劑有解熱作用,淡竹葉的解熱有效成分能溶于水及稀鹽酸,但不溶于醇及醚;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弱,但能明顯增加尿中氯化鈉的含量;在試管內(nèi),水煎劑對(duì)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。此外,尚有增高血糖的作用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
1、治療病毒性心肌炎。淡竹葉10g,生地15g,木通、甘草梢各6g。胸悶者加丹參、枳實(shí)、川芎。心悸、氣急者加遠(yuǎn)志、棗仁、茯神。心律失常者加大甘草劑量,可用至20g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治療心肌炎64例,痊愈55例,好轉(zhuǎn)9例。(《浙江中醫(yī)雜志》1987,1:439)
2、治療痤瘡。干柳枝30g,淡竹葉、荊芥、蟬衣、薄荷各8g,炒牛蒡子、玄參、麥冬各10g,知母、干葛各15g,生甘草6g。隨證加減。治療158例,痊愈126例,有效25例,無(wú)效7例。(《浙江中醫(yī)雜志》1991,26(1):20)
3、治療漆瘡等皮膚病。淡竹葉15g,防風(fēng)、荊芥、蟬蛻、苦參各10g,土茯苓20g,甘草5g。皮疹在上半身者加黃芩;在下半身者加黃柏;遍及全身者加山梔子。便干者加大黃、枳實(shí)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治療漆瘡31例,全部治愈;癮疹18例,治愈16例,好轉(zhuǎn)2例;藥毒8例,治愈7例,好轉(zhuǎn)1例;急性濕疹6例,全部治愈。(《湖南中醫(yī)雜志》1991,7(5):43)
【茶療食譜】
1、木通竹茶
[材料]木通1g、淡竹葉3g、甘草梢3g、生地3g、綠茶3g.
[做法]用木通、淡竹葉、甘草梢、生地的煎煮液300ml,沖泡綠茶后飲用。也可直接沖飲。
[功效]清心泄熱。
[用途]皰疹口腔炎;口腔潰瘍。
[來(lái)源]傳統(tǒng)藥茶方。
2、竹葉酒
[材料]淡竹葉30克,白酒500克。
[做法]將淡竹葉剪碎裝入紗布袋中,浸泡酒內(nèi),3日后即可飲用。
[功效]祛風(fēng)濕,暢心神。
[用途]適宜于風(fēng)濕熱痹、關(guān)節(jié)熱痛而心煩、尿黃赤者。
3、竹葉粥
[材料]淡竹葉50克,生石膏50克,粳米100克,砂糖少許。
[做法]先將淡竹葉洗干凈,同石膏加水煎汁、去渣,放入粳米,煮成稀粥。
[功效]清心火,除煩熱,利小便。
[用途]適宜于溫?zé)岵】诳识囡嫛⑿臒⒛砍唷⒖谏嗌徝訝€、小便黃赤短小,或淋痛(包括急性膀胱炎),以及小兒高熱驚風(fēng)等癥。
淡竹葉圖片
淡竹葉